2010年9月18日 星期六

不以物喜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語出自宋朝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原文是:「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 退亦憂;然

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 」這段話的


意思是說不要因為物質的豐富、富有而驕傲和狂喜;也不要因為個人的失意潦倒而悲


傷。當高居廟堂之上做官的時候,就為人民而憂慮,唯恐人民受饑 寒;當退居江湖之

間遠離朝政的時候,就為國君而憂慮,唯恐國君有缺失。這麼說來,他們無論進退都

在憂慮了,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他們必定這樣回答:在天 下人還沒有感到憂慮的

時候就憂慮了,在天下人都已快樂之後才快樂呢。其涵義是指無論面對失敗還是成功,

都要保持一種恆定淡然的心態,不因一時的成功和失敗 而妄自菲薄,無論何時都要保

持一種豁達淡然的心態。

細思之,人世間的許多不如意事都是由於太重名利或太看重個人的得失而產生的結果。


例如:爭位置,爭榮譽,爭排場,爭名於朝,爭利於市;或者總是與這個 人比高低和

那個人比強弱,結果越比越不如意;慾望太強而力不從心時,就會心灰意冷,一蹶不

振。民國元老、著名書法家于右任曾寫過這樣一副著名對聯:「少思 八九,常想一二」,

橫批是「如意」。既然人生中「不如意事,十常居八九」的大趨勢基本無法改變,那

何妨索性忘掉或少思那不順心的「八九」,多想想讓人高興 的「一二」。于右任先生

一生飽經滄桑沉浮,卻能淡泊名利,榮辱自安,其原因就是得益於這副對聯的內涵。

後來友人問及他高壽的養生之道,他總是指指客廳牆上 高懸的這副對聯和一幅寫意的

蓮花圖,笑而不答。

歷史上的許多忠臣義士,在遭受挫折時都沒有知難而退。蘇軾、岳飛、辛棄疾、林則

徐等在受貶之後,沒有因對現實不滿而頹廢沉鬱、萎靡不振, 而是仍能淡然鎮定,鐵

肩擔道義,始終堅守心靈深處的高貴。君子坦蕩蕩,不管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都能處

之泰然。為人若能清心寡慾、寵辱不驚,自然就能達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

神境界。心淡如水、虛懷若谷,那是道德高尚之士的處世之道。


文/貫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