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7日 星期五

關於展覽這件事

在台灣展覽這件事, 或許還有進步的空間, 或說方向調整的地方,  或說是我該調整方向. 之前第一次參加台灣設計師週, 做的昰自己喜歡想做的, 花了不少時間精力在上面,  但看得懂的或願意花時間了解的人其實並不多, 或許是我也沒有多的時間在現場解說, 或許是一些我不知道的原因, 但最終感覺就是沒什麼效果, 那所謂的效果該是什麼? 我想, 如果不想走商業為導向的展覽, 但這又很矛盾, 因為設計師週的作品, 大多數都是量產沒啥問題, 但可能成本會比較高, 但其目的也不是要激發參觀者思考討論的作品 (個人看法), 所以基本上展出作品是偏向商業性質的展覽, 那以商業性質來考量的話, 參觀者通常都是一般民眾, 少數加上一些公司, 製造商, 實質的效應其實也不大, 加上設計品買單的都是從事設計相關的人, 舉例: 一般人會花個兩千元買個收音機嗎? 會! 但不多, 因為不知道兩百跟兩千的收音機差別在哪裡, 設計師可能會了解那兩千元的價值在哪, 其實說到底也只是差在爽罷了, 再加上因為很有可能自己一輩子的設計也沒辦法生產出這種品質, 看到的時候只好像喝了乖乖水吃了乖乖一樣, 乖乖把錢拿出來付, 把卡拿出來刷.

我想大眾市場的機制似乎是這樣, 快速, 簡單明瞭, 不用太多的解釋, 太多的故事, 不用太深, 不要太多廢話. 點餐後, 兩分鐘後給我食物就好了.

不知道到底誰看了, 或誰受影響了. 或許這是做沒商業化的缺點, 商業化行為某角度來說讓事情變的簡單, 單純些, 想知道誰受影響. 看誰買了這個東西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 雖然不那麼精準, 卻是一個客觀的數據. 所以從事藝術工作的人若沒有與人群接觸戶動的機會, 真的會不知道他們花的時間精力金錢是為了什麼, 你可以說是為了自己爽, 對, 沒錯, 爽! 爽是爽, 但如果人類可以用爽字來付便當錢, 材料費, 油錢, 等等的支出. 我想這世界會出現更多藝術家, 藝術在某方面來說, 是要如何想辦法在這種環境生存下去並持續產出作品, 這或許跟創作作品本身一樣的重要或更重要, 因為如果無法持續創作, 東西無法累積或持續曝光, 要讓別人發現, 著實不是件容易的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