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2012台灣設計師週 後





展覽再次結束了
今年是第四次展
第三次完整的參與
這次的展覽
3X3商業導向的公司攤位大量增加
主題展的少量減少
讓今年的台灣設計師週多了些許的商業氣息

但這是設計師週或民眾們要的嗎?
又或許我對設計師週這件事不該有太過美好的期待
又或許應該要再勇敢些做些什麼事
當然辦一個這樣台灣設計師週要滿足所有人的期待
是不可能的
而且一個活動的產生 需要很多人付諸很多心力才有辦法達成
"不爽參加 阿就不要參加阿~"

今年的場地變好變大了
但位置我想還是華山比較好
花博爭艷館的位置是需要民眾特別前往的地點
華山是民眾方便經過的地點
可見度也高些
今年辦在花博 是因為華山檔期沒辦法配合
明年就不知道會辦在哪了
設計師週方向定位問題一年一年微調改進
希望達到最好的模式
商業化是需要也是必要
但如何隱藏其中又是另一門學問

雖然總是會有新的人來賣弄熱血
當然
台灣這社會還沒聽過有人餓死的
靠邀勒
做設計要做到餓死這種程度也太慘了吧
但為什麼做自己理想的設計就得要窮?
而且這是連某設計大師都會講出類似的話
沒錯
有名不等於有錢

有名也不等於作品好
所以作品好也不等於有錢
雖然
賺錢又能做到自己要的
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容易
但或許我們不該放棄爭取那樣的權利和義務

總是會遇到一些人願意花時間了解設計概念
雖然大部分的人只是覺得假日應該找個地方散散步
來設計師週走走看看
來吹吹不同於百貨公司的冷氣
但這些是好事
至少有人願意花時間來設計師週散步
但民眾是保持著什麼樣的心態來看展覽的呢?
又或者台灣設計師週要帶給人們什麼?
要商業?
要很屌的概念?
有人會覺得如果要展商業化的東西
靠邀勒 我去誠品就一堆可以買可以看了
但也會有人看到不錯的東西
會問 "ㄟ~ 這個有在賣嗎?"
所以這很兩難

當然 台灣 這兩個字依舊是讓人為這個展覽可以買單的
這是台灣設計師設計的商業作品
台灣設計師週依舊提供了一個平台讓設計師們
有機會去讓自己的設計被看見
進而走向量產的可能
似乎現在的狀態是維持這樣了

如果要再多
需要吸引的是更多的買家來展覽
但一般的買家需要的是普羅大眾喜歡的東西
因為這樣量才會大
這樣獲利才會多

如果需要特別的買家
現在似乎還沒在台灣設計師週裡出現


看來
似乎
畢業的時間不遠了
"要走就請便不送了"

2012年9月25日 星期二

獎設計

回應某位老師在 facebook 關於獎的留言,


媒體沒進步的話, 很難
我們會看到媒體報導
某某學校
某某人得獎
得了多少獎
但不會討論
這設計好在哪
這設計的深度在哪

為什麼?

因為 "獎" 會有很精確的數字讓大眾知道
因為設計藝術很多時候沒有辦法很理性的讓人知道
但媒體又想很迅速的讓大眾知道
所以
得獎的 "數字"
就可以很快的讓民眾知道
民眾不用了解這東西設計好在哪
只要知道這東西有得獎

而這也反過來影響到設計界的學界 設計師們 老闆們
因為媒體都愛報得獎新聞
這有媒體宣傳效應
某大學還設有公關部門
專門來處理得獎宣傳新聞 發新聞稿
來宣傳自己的學校
學界們也喜歡這套
都愛用數字來說服別人設計有多好
用來申請政府經費也很好用
數字擺上去就很好看
雖然不可否認這些學校教學也很用心
但卻變成大家都要這樣搞

大家似乎都忘了 獎 都只是少數人的偏好
而且獎都有一定的走向
原本學生作品應該要無限制的
因為都想得獎
使得設計變得很單一

媒體來看展覽
直接就會說
"給我有畫面的東西"
幾年前參加政府補助的留學計畫
回來要對外記者會前
需要先請一些學界 業界人士review
那年某位學生得很多獎
內部review 某老師就用著相當欣喜的態度說
"某某某很優秀 得了多少獎"
好像優不優秀
是從得獎的數字來判斷的
如果連該懂設計的老師們都這樣認定了
更何況是該開始要了解設計的媒體


你看哪位國際大師會把得獎數量拿來說嘴的?

當獎項這個東西永遠都在設計概念的前面的時候
東西頂多都只值那個獎項的價值
無法超越太多



ps 國際設計概念獎 應該改成亞洲設計概念獎比較適合



2012年9月18日 星期二

lphone 5

 

我家從小時候開始就不太慶祝生日這件事
印象中好像慶祝過兩次還三次
不是不慶祝小孩子的
而是都不慶祝家中每個成員的生日
所以不慶祝生日是很平常的事
這兩三年因為台灣設計師週的關係
通常都是在跟這展覽相關的工作中渡過
這是我送給自己的禮物
或許人生到了一個時間點時
想得不該只是自己可以得到什麼
或許要多想想
要帶給這世界 別人什麼







這次跟別人合作的案子
讓我學到
專業的重要性
專業不只是指做事的專業
也包含著做人處事的專業







"if you wanna get something you never had,
you have to do something you never did."
from Denzel Washington's wife







很多事情都需要累積
一些影響也需要時間去醞釀
影響有時不在當下
而是在幾個月後, 幾年後
當時覺得為什麼沒人理解我想幹嗎
近期總會有人跟我提起那時候做的事
我只想對自己誠實
對自己的作品誠實







如果你問劉德華
"為什麼你的粉絲會喜歡你?"
他可能答不太出來 (當然要講個答案也是講得出來)
他只是一直在追求自己的目標
一直在追求進步
這個問題你應該要問他的粉絲
而不是去問劉德華



2012年9月6日 星期四

777





幹嗎把自己搞得那麼累?
這個念頭出現了

一個家具 跟工藝師去和另一個工藝師合作
 現在進度似乎還可以
一個生活用品 往市場量產 自己也想用的東西
現在進度算在掌握中
一個概念設計 讓人討論一個議題 去思考 也是找人合作才能完成
現在進度有點靠北

如果你沒失敗過 表示你沒試過
不要留退路
全力衝刺








今天把東西交了出去
跑了工廠 確定點東西
突然間有了出乎意料的空閒時間
這是一段空白的時間
沒想到原來這只是假象
悠閒的時光只有一天
接到一些回應後
又需要修改一些東西







在iphone5發表會之前
總試圖想要完成些什麼
做些什麼出來
不輕鬆
身體
心理
都不是在輕鬆狀態







昨日的討論
比我想的順利許多
大概不到一分鐘就結束了
終於可以開始下一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