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再次結束了
今年是第四次展
第三次完整的參與
這次的展覽
3X3商業導向的公司攤位大量增加
主題展的少量減少
讓今年的台灣設計師週多了些許的商業氣息
但這是設計師週或民眾們要的嗎?
又或許我對設計師週這件事不該有太過美好的期待
又或許應該要再勇敢些做些什麼事
當然辦一個這樣台灣設計師週要滿足所有人的期待
是不可能的
而且一個活動的產生 需要很多人付諸很多心力才有辦法達成
今年的場地變好變大了
但位置我想還是華山比較好
花博爭艷館的位置是需要民眾特別前往的地點
華山是民眾方便經過的地點
可見度也高些
今年辦在花博 是因為華山檔期沒辦法配合
明年就不知道會辦在哪了
設計師週方向定位問題一年一年微調改進
希望達到最好的模式
商業化是需要也是必要
但如何隱藏其中又是另一門學問
雖然總是會有新的人來賣弄熱血
當然
台灣這社會還沒聽過有人餓死的
做設計要做到餓死這種程度也太慘了吧
但為什麼做自己理想的設計就得要窮?
而且這是連某設計大師都會講出類似的話
沒錯
有名不等於有錢
但
有名也不等於作品好
雖然
賺錢又能做到自己要的
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容易
但或許我們不該放棄爭取那樣的權利和義務
總是會遇到一些人願意花時間了解設計概念
雖然大部分的人只是覺得假日應該找個地方散散步
來設計師週走走看看
來吹吹不同於百貨公司的冷氣
但這些是好事
至少有人願意花時間來設計師週散步
但民眾是保持著什麼樣的心態來看展覽的呢?
又或者台灣設計師週要帶給人們什麼?
要商業?
要很屌的概念?
有人會覺得如果要展商業化的東西
靠邀勒 我去誠品就一堆可以買可以看了
但也會有人看到不錯的東西
會問 "ㄟ~ 這個有在賣嗎?"
所以這很兩難
當然 台灣 這兩個字依舊是讓人為這個展覽可以買單的
這是台灣設計師設計的商業作品
台灣設計師週依舊提供了一個平台讓設計師們
有機會去讓自己的設計被看見
進而走向量產的可能
似乎現在的狀態是維持這樣了
如果要再多
需要吸引的是更多的買家來展覽
但一般的買家需要的是普羅大眾喜歡的東西
因為這樣量才會大
這樣獲利才會多
如果需要特別的買家
現在似乎還沒在台灣設計師週裡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