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日 星期日

info



隨著年紀的增長
有些事會慢慢的放到你肩上
這必須付出心力和時間
在這過程
有時會有點迷失原來的方向
忘了自己的目標

這世界很有趣但也很無趣
說很多事但也很少事
每件事都似乎有相同的道理在無限巡迴
吃東西能怎麼吃 再怎麼好吃也就是吃東西
喝紅酒能怎麼喝 最終還是會微醺
除了這些基本的維持生命延續的需求外
在安定外
人們追求的 渴望的不就是一種刺激 ㄧ種新鮮感
ㄧ種正向的刺激 新鮮感
好吃的冰淇淋
層次豐富的紅酒 帶點果香 巧克力味的
香水的前 中 後味
永遠都會有新的明星 新的偶像 新的宅男女神
最後留下來的就是經典 

人生不就是找些東西來說嘴
做些選擇讓自己顯得獨特

ㄧ些事沒想像中嚴重
ㄧ些事也沒想像中不嚴重

人生苦短
今天得知
玩命關頭的帥哥
Paul Walker 死於離開一項慈善活動的 Porsche GT上
40歲結束精彩的一生
並留下一位15歲的女兒
(表示他25歲就當爸爸了)


2013年11月28日 星期四

vic



不知道是什麼因素會影響寫部落格的頻率
如果是指忙碌的程度或空閒的時間
那麼我今年是不是比去年忙了一倍?
空閒的時間少了一倍?
或者寫部落格也跟長尾理論有相關?
一開始興致高昂 文思泉湧
寫的非常起勁
但慢慢的越寫越少
加上不是寫些什麼商品 美食 美妝分享文
跟很多人關心的事都不是那麼有關係
所以只能盡量了







禮拜ㄧ之後就是禮拜二
禮拜二之後就是禮拜三
禮拜三之後就是禮拜四
禮拜四之後就是禮拜五
時間流逝總不著痕跡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有點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好看
也獲得第50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



2013年11月9日 星期六

E

Plain Sight from mustardcuffins on Vimeo.


最近有個偶然的機會去看了場舞台劇
再次驗證了舞台劇還是要坐近一點比較可以感受到魅力
演員的臨場表現 和細微的情緒張力

不過許久之前看人間條件的經驗
坐的位置也不近
但還是可以感受到整齣戲的魅力
或許劇本還是相當重要的
每次有人間條件的戲 票都秒殺不是開玩笑的

舞台劇的謝幕
不管劇好或壞 喜歡不喜歡那齣戲
那謝幕總是會讓人感動
因為感言總是相當具有感情和熱情
付出很多時間 心力 金錢後的才有這些感言
觀眾不會知道台上的人實際上做了些什麼
或許每個專業都是如此吧
律師 醫生 賣冰的 賣飲料的 作家 擺夜市的
插畫家 修車的 水電工 藝術家 做模具的







很多事當下你不知道會怎樣會怎麼發展
人生會往哪裡走
當你回過頭看時
你才知道這一路是怎麼走過來的
這個禮拜有些忙碌
但並不空虛
這或許表示前進的方向大致是自己想要的吧







昨晚重看了一次Ocean's 12
出乎意料的有意思
跟我第一次看這部片的印象很不同
它跟Ocean's 11 個性很不同
如果說是11很有自己的風格 明快的節奏 很流暢
而12卻是內斂 帶點小趣味 和 很多小小的幽默感
或許再看一次Ocean's 12 會更能領會它的魅力



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主觀/客觀



今年的設計師週結束了
在無預警的停電下戲劇般的畫下句點
聽了幾場演講
處於不同的立場 和 位置
說出來的話也會不同

designboom的執行長 Birgit Lohmann 說設計最終還是要賣的
然後不免俗的大力宣傳自己的媒體勢力

今年mooi award得主 Itay Ohaly完成的project 沒辦法帶來實質的大筆收入
他也是有同樣的煩惱  商業與理想的拔河

droog創辦人之一 Gijs Bakker說 不要想商業化這件事 你要忠於理想
以及被翻譯修飾的有些沒力道一句話 而這句話也不是聽他第一次講
"good designers. get famous"

designboom- Birgit Lohmann 約莫40~50歲
mooi award- Itay Ohaly主講人約莫30來歲
droog- Gijs Bakker 71歲
而這三場主講人非常剛好的
完全處於三種世代
心理狀態跟對人生的態度或許也會因為年齡而有所不同






-
做了幾年的主題展
今年的主題展變少了
三乘三的商業攤位變更加多多多
或許這才是該有的平衡
設計類展覽簡單分為兩大類
一種是概念 傳達一種新的思維 但或許不是每個人都需要這個物件
一種是可以量產 最終可以到達消費者手上
各有各好玩有趣的地方
各有各挑戰的地方
主觀有主觀的自由度
客觀有客觀的需求
如何在這拉扯達到平衡
是ㄧ項學問



2013年9月22日 星期日

Rush 決戰終點線 後



之前就有看到  Rush 決戰終點線 的海報
因為對於雷神索爾沒有太多喜愛
總覺得這部片大概又是另一部純看賽車畫面的爽片
但看完
卻是一部有故事內容的好片 
真覺得人要怎麼走 會有什麼成果
跟個性有關
哪裡才是我們的終點線?

人生只有一回
誰能保證怎樣的人生才是完美?
礙於人的不滿足性格
在人生過程中ㄧ定會有不完美
所有的選擇都是獨一無二的
凡事計劃 步步為營的人
生活瀟灑 雲遊四海的人
或許某些時刻 昰互相羨慕的

我喜歡這部片
在電影院的大螢幕上 看賽車的畫面
也頗爽
因為是改編真實故事
真實的人生有時顯得精采和帶點不可預期的戲劇性
加上相關的人搞得好
所以故事情節很流暢
因為是賽車的故事
不時會出現ㄧ些汽車內部的運作畫面
感覺頗酷

或許是好電影太多了
總覺得那突出的成分被沖淡了些
但或許只要拍出好電影就夠了吧



有時會覺得現在的影片媒介變多了
要看個影片也越來越容易
看電影的 感覺 也慢慢有些消散
所以現在電影院多了招數
去增加人的感官刺激
imax, 3D, 4D(座椅會隨情節有所震動或其他效果, 泡泡之類的)
我記得很小的時候有看過3D電影
戴的還是那種很陽春版的紅藍紙板眼鏡
那時還會伸手抓那些浮在空中的泡泡



2013年9月16日 星期一

Rafa




























從10多年前開始看職業網球比賽
那是張德培還是世界第二的時代
Pete Sampras 稱霸的年代
Martina Hingis 還是最年輕球后的年代
Steffi Graf 生涯的末期
後來 Sampras 拿了破紀錄的14座大滿貫之後
他退休了
然後也隔了一段時間沒看職業網球比賽
之後再回來看時
開始聽到一個很強的新人 Roger Rederer 這個名字
又過了一段時間
在電視上看見一個左撇子的肌肉男 Rafael Nadal
聽說他對 Roger Rederer 都打得很好
總覺得不管什麼運動
左撇子的動作總會有一種左撇子的協調感
因為學習的過程 右撇子的老師還是比較多
但第一次看到他卻沒有那種左撇子的感覺
看了許久才發現他是左手持拍

然後他一直稱霸紅土球場 同時在溫布頓草地球場
連續兩年在溫布頓決賽挑戰草地王 Federer 都失敗
第三年在決賽遇到時
也剛好有機會在第一球場外面斜坡大草地上
拖著人生第一次還未完全痊癒的蕁麻疹
觀看這場他拿到第一座溫布頓冠軍的五盤比賽





之後同年的北京奧運
他也打進了金牌賽
那時剛好在西班牙旅行
那天晚上吃飯的時候
因為還很早 餐廳沒什麼人
餐廳有一台電視 正轉播這場比賽
就在近似包場的義大利麵餐廳
看他拿到了金牌



去年開始他停賽了七個月去治療他的膝傷
沒人知道他能不能回來
尤其2011年被 Djokovic 徹底吃死
2012年 Murray 開始證明有拿大滿貫的心理素質
這種過程非常難熬
那種不確定感 加上任何職業運動都有年齡的這道障礙
他回來了
截至今日 今年戰績60勝3敗
拿了兩個大滿貫
而且在溫布頓早早爆冷出局下
還能準備好之後的硬地賽程
心理素質真的很強大
除了世界級的技術外
心理素質也是世界級的

27歲13座大滿貫
曾經被認為很難被破的 Sampras 14座大滿貫記錄
沒想到可能會落到第三的位置了
只能說近10年的職業網球
都被那兩位主宰了

或許是人類都會刻意的找尋自己熟悉的共通點
火星上的隕石痕跡說像是人類的臉
雲的形狀像某種生物造型
在不同地方 Rafa 都拿了大滿貫
那麼我說 Rafael 跟我有些緣份應該也不為過吧



2013年9月8日 星期日

海闊天空(中國合伙人)



看完這部片
不得不想起之前講 facxbook 故事的 The Social Network 社群網戰
或許一個是美國的故事
一個是中國的故事
雖然都不是我們生長的背景
但中國的狀況和華人的心理狀態
距離比較近  比較容易想像ㄧ些
或許是剛看完的電影比較有印象 跟新鮮感
比較喜歡海闊天空 (中國合伙人) 這部片對人物性格的刻畫
或許這兩部片各有各的好

海闊天空 (中國合伙人) 除了描述故事外 或許比較像是勵志片
而 The Social Network 社群網戰似乎比較沒有這樣的性格
比較像單純完整的描述一個故事 勵志的目的性比較隱性

看電影會不知不覺將自己投射到影片中
而孟曉駿這個角色讓我很有感覺
這是ㄧ部好片



2013年8月28日 星期三

有限



一個人的時間真的是有限的
時間是寶貴的
如果一個人願意把時間用在你身上
付出的已經不算少了
換句話說
也不必將時間花在ㄧ些無關緊要的事上
花了30個小時
追蹤某某某的真正的父親是誰的新聞
可能只是耗費社會資源
以及你我人生寶貴的時間







同一件事
有著兩種差異極大的解讀方式
真的昰很有趣








開發產品真的昰ㄧ件蠻耗費成本的事
除了跟其他創作媒材都需要耗費的時間外
因為是實體
必須要有加工方式
量產的加工方式跟只做單件差異很多
這些都是在售價時必須承擔的隱形成本
產品 可以 考慮的點也很多
好不好用
好不好看
能不能維持很久
能不能維修

但要消費者掏錢出來又是另一回事了

開發產品需要付出承擔較大風險和成本是件好事也是壞事
因為這樣我們可以
再思考 這個新產品是不是對這社會有益處

值不值得做?

因為這樣我們有時顧慮太多
限制了ㄧ些發展性和時效性

不幸又幸運的是
現在是個高速度的世代
快速的汰舊換新轉換表現點子
也只算剛好而已



2013年8月19日 星期一

需要



我們永遠需要
新的燈
新的包包
新的戒指
新的電影
新的滑鼠
新的手機
新的馬克杯
新的耳機
新的燭臺
新的杯墊
新的喇叭
新的筆
新的介面
新的功能
新的資訊

基本的生活需求
已經無法滿足人類

如果想得太多
想得太過環保
大概就只能站著不動

我們越來越沒耐心
還記得上次看完一本書是什麼時候?
上ㄧ次不看手機是什麼時候?  
對於不同領域
我們需要簡單快速易懂的版本
拜網路之賜
我們買東西的時間越來越快
可以用手機買電影票 可以上網買衛生紙 
但我們 省下來 的時間都拿來做什麼?







人不喜歡ㄧ成不變的日子
當我們長期處於極度便利的世界
會想偶而出去旅行
去感受ㄧ下可容忍範圍的小小不便利
去感受ㄧ下不同的刺激
如果ㄧ直生活在高度文明與科技的環境
也會想去體驗看看比較原始些的生活
然而這個世界是不停的進步
那些相對較為落後的地方也開始進步
觀光變成那些地方的另一項收入
多少會增添商業化氣息
這很矛盾
希望這些地方也能過得更好
但卻又希望可以保留過去的原始的氣息







成功是給堅持到底的人
希望是給時刻積極的人
機會是給準備完全的人
使命是給願意承擔的人
繼續堅持
保持積極
好好準備
練習承擔







是什麼讓每個城市感覺不同?
讓城市可以有著顯著的個性?
是人面獅身 是台北101 是自由女神像 是艾菲爾鐵塔嗎?
不會是最顯著的地方有著城市個性
通常是沒那麼熱鬧地方保留著鮮明的個性
那些地方充滿著人的氣味
充滿著生活的氣味
一種比較自然散發不刻意營造出的氣味



2013年8月14日 星期三

the weight of knowledge


這是一個量化的年代. 人們盡可能的將所有事物都予於數據化, 身高, 體重, 三圍, 薪水, 紀錄..等. 似乎需要透過數據化的資料, 才能了解各種人事物. 那麼一個人的知識是否可以透過數據化被傳達出來? 是否可以被量測? 而那顯示出來的數字是否也會影響一個人的心理狀態?

the weight of knowledge 是一個可以估算書籍頁數的書架. 使用者可以決定是否將書的頁數顯示出來, 或調整顯示出來的數字. 書的頁數呈現出一個理性的數字, 書的種類內容依舊是取決使用者感性的選擇.


Now is the age of the digital number. Numbers are used in context to describe everything. How can we use numbers to ass perception to the meaning it's self? Can numbers influence people's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The weight of knowledge is a bookshelf which can measure how many pages from yours books. Users can decide either to show the total number or change it to a value they like. The number is rational, but the content depends on users' perceptual choices.


exhibition: Taiwan Designers' Week 12'
designer: Sushi Chao 









































2013年8月6日 星期二

支持



職業運動宛如人生的縮影
比賽有勝負  支持也有喜惡
有時候你支持的人或隊伍不一定會贏
你覺得邪惡的一方會帶走勝利
贏了 覺得爽
輸了 覺得不爽
不過跟你的人生都不會有太直接的關聯
那只是當下的情緒反應

有人會是連續三百周世界第一 17個大滿貫冠軍得主
絕大多數的人終其一生都沒辦法進入世界前十 沒拿過任何一座ATP冠軍
有人25歲前就拿了三次nba總冠軍
有人在退休前加入實力強大的隊伍追逐冠軍卻未能如願
有人打了幾百支全壘打 卻在生涯的尾聲 牽扯到禁藥問題



2013年7月18日 星期四

心境




在電聯車上旁邊坐著一位樣貌我現在幾乎回想不起來的阿伯
或許是我也沒太過專注看過他的模樣
又或許他的言論, 對話的意圖和節奏
讓我盡量閃避他的眼神 略帶刻意的不與他對談
我是他在這短短 20來分鐘的車程 第二位與他有回應的人
他似乎是對於鐵路很有熱忱的人
頻頻對於鐵路的安排和速度, 和車站的位置發表意見
並都用開放性的問句來 搭訕 試圖開啟話題
但話語的情緒大過於內容太多時
並無法引起陌生人太多的興致
更何況談論的話題有點具有高度專業性
並牽扯到所謂的歷史共業
我也只能很弱的建議他
還是你要寫一下意見表建議台鐵 並指著列車長室的方向

但這似乎無法阻止他很想找人聊天的動力
開始用較誇大言論 搭訕 來引起我的注意
說著他以前從高雄走到台南的時候
遇到演員邢峰 他家住在台南某某地方
他弟在上海外灘賣台灣小吃
但後面那個資訊是他從大陸尋奇這個節目看到的
並順便介紹了該節目的主持人是誰

不知道他發生或經歷過什麼事
需要在火車上找人討論鐵路議題
或者他只是想找人聊聊天 說說話

我們有時候是不是熱忱太多 太過專業
卻忘了隔行如隔山
要讓不同領域的人了解你的熱忱 你的專業
有時候需要方法 需要時間 需要醞釀
不然大眾一下子會被嚇跑 不知道如何回應



2013年7月1日 星期一

希望



大家都在尋求ㄧ絲希望
記得當我大四專題做完 新ㄧ代結束 專題報告繳出
再過兩個月就要去念研究所
正在跑離校手續 到了我專題副指導教授的辦公室
他是一個脾氣溫和的中年男子
問我 那之後計劃做什麼?
我說 會先去念研究所
又問 那還喜歡設計吧?  喜歡
會當設計師吧?  會
但之後他又說沒關係啦~ 以後的事以後再決定就好了
或許我們都希望從比自己年幼的人身上尋求當初自己的影子
好奇別人的決定
好奇別人決定所導致的後果
因為我們都無法成為別人
無法複製一樣的人生
所以好奇



2013年5月30日 星期四

行廣州


















前些日子 終於去了傳說中的中國一趟
很大 什麼東西都大 建築物大 展覽館大 馬路大

去逛逛展覽見見不同領域的世面
了解一下狀況是如何
雖然沒有太多的時間到旅館和展覽館外的地方閒晃
不過最後也有幾個小時的時間去晃晃這個城市
很觀光的去短暫看了一下小蠻腰

廣州是中國第三大城市
人口超過1000萬人
捷運路線密度或許跟台北市差不多或略密集些
不過覺得台北市的捷運還是舒服一些 燈光柔和些 
中國也如同很多人說過的
硬體設備一點也不遜色
不過人們等軟體條件還有進步的空間
但這多少因為人們競爭激烈
你不吃 別人就搶著吃了
所以誰還跟你想吃還不好意思
捷運門開了 就要先上車了 還等你出來勒?!

這次去 大人們有些吃飯的場合
商業真的是再實際不過的領域了
你能夠提供什麼? 能端出什麼菜給客人? 如何滿足客人的需求?

中國的市場很大
中國每家公司都在比大 展覽都是火力全開的展示
世界各地的公司口水都流滿地
可惜絕大多數都很有可能看得到 吃不到
中國政府很強勢 也強力扶植中國企業的強大
有些公司 "現階段" 是由歐洲一些國家德國 瑞士等跟中國的合作
幾年後就不知道會怎麼樣了?
會不會像一些台商的狀況 廠房運作順利個幾年 就被拿走經營權
逼得往更內陸的地方設廠

世界太大了
是否就該滿足小確幸?
隔行如隔山
跑馬拉松的可能也不認識 Marc Newson
說實話
台灣的科技業過去做得很不錯了
真的該為他們鼓掌
但接下來呢?
接下來該怎麼繼續那榮景並更進步呢?

沒人知道未來會怎樣 會發生什麼事
如果知道 要碼已經中了好幾期樂透頭獎
要碼就身體健康 永遠不會遇小人
就算知道 有時候說一句
這是劫數 避不過 不也一樣?
避不過就說這是天命 所謂天命不可違
既然不可違 先知道有什麼用
還是存善念 多做點好事比較實際一些



2013年5月15日 星期三

睡不著都在想 2013台灣設計師週 真的. 才怪.



























對, 轉眼間. 台灣設計師週又要準備起跑了. 在沒有參與其中的一般民眾沒發覺的時候, 台灣設計師週大概在最近第二波都開始動起來了, 加上最進有篇報導說關於策展人肯定有錢途的狀況下, 今年的策展人預計也是會如同台灣棒球一般的爆增. 聽到這裡, 策展人們紛紛比出某根手指. 表示相當認同.

從七年前, 開始了第一次的台灣設計師週, 那時候規模沒現在那麼大.第二屆在四四南村, 第三屆開始盛大起來, 辦在華山創意園區. 非常難能可貴的昰, 這個台灣設計師週昰民間團體開始籌辦的, 在沒有什麼資源的狀況下, 一刀一刀砍出一條能走的路, 真的不容易, 媒體推波助瀾的瘋狂炒熱設計熱潮的狀況下, 也讓台灣設計師週在辛苦籌辦下, 走得不那麼艱辛. 從第三屆開始, 台灣設計師週開始販售門票, 並且也有些贊助廠商, 這樣很好, 如果想讓展覽辦得更有品質, 吸引更多的人參與, 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這是一個永續的方式. 只是, 台灣設計師週能帶給買票參觀的民眾什麼? 或想帶給民眾什麼?

要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可能性大概比中樂透頭獎的機率再低一點點而已, 所以還有機會.

有位朋友去年來看展, 覺得展覽跟他原先期望的有著不小的差距, 覺得太過商業. 但商業這把尺真的很難拿捏, 跟他討論時, 我的論點主軸在於如果完全沒商業考量, 很難辦得長久, 辦得永續. 但似乎不太能完全說服他再次從口袋拿出兩百元買門票進場. 參與一個展覽, 每種角色想獲得的東西一定不完全相同, 通路商想找有潛力大賣的產品商品. 設計師想在工作之餘, 現實溫飽之外, 長官公司喜好外, 職場無奈外, 有自己可以掌控的設計產出, 再次燃燒自己的設計魂. 參觀的民眾, 有的可能是對設計有興趣; 有的可能是關心台灣設計, 支持台灣設計; 有的可能是假日無處去, 看看時下流行的設計, 拍拍照漂亮照片, 吹吹冷氣也算是不錯的選擇啦.

那麼如果做沒那麼商業的方向呢? 必須再強調一次, 商業這把尺存在每個人心中, 很可惜的是, 它們長短通常都不怎麼一樣. 這也跟喜好有些關聯, 有人喜歡小叮噹, 有人喜歡七龍珠, 張飛跟岳飛怎麼分高下? 你覺得屌的東西, 別人不一定這樣認為. 今天看到這文字 "設計就是要被量產, 才有它原本該發揮的商業價值, 不然就是藝術品." 但今時今日, 設計藝術化的趨勢, 這界線變得可以移動, 只有你有訂單, 有量, 再怎麼麻煩, 再怎麼藝術的"設計", 還是可以被量產. 想要別人嗨, 自己要先自嗨. 如果沒有嗨起來, 也不一定是設計師或民眾的原因, 可能是時間不對, 可能是氣氛不夠, 展覽陳列方式不好, 參與展覽的方向不那麼適合作品, 等等等因素.

這個展覽取名為台灣設計師週, 表示這個展要展示台灣設計師, 代表台灣設計, 或許不用急著扣頂大帽子說是代表全部的台灣設計, 但至少傳達出某部分的台灣設計. 只是現實是殘酷且真實, 約莫參加這個展覽, 長則三年短則一年, 心力會有些消耗, 或覺得狀況跟想像的不一樣, 或覺得沒得到想獲得的, 這些人開始退出這個展覽, 一兩萬元拿去旅行, 吃喝玩樂, 買物質上的品, 提升自己身心靈上的層次, 提升設計師該用物品的品質(自己沒法做, 我買總可以了吧), 養家活口, 買買樂透, 貼補家用也都是相當不錯的選擇. 當然也是有藉著這個展覽開始踏出第一步的人. 這個展或許只是另一個測試的平台, 一個契機, 一個提供思考的基準點, 讓你思考一下你想做的事跟現實的距離. 辦一個展覽要投注多少心力, 參與一個展覽要怎麼參與, 要不要有後續? 如果想要有, 可以怎麼做? 要花多少時間和金錢? 還是展覽期間, 朋友來看展時, 大夥在展場一起合影留念, 可以的話拿出拍立得相機, 拍完大家馬上可以簽名留念, 這樣何嘗不是另一種滿足? 正所謂知足常樂, 人生說長不長, 說短不短, 快樂就好. 說實話, 展覽效應受 媒體, 商業, 民眾, 設計師, 等等整個大環境和其他層面的影響. 參與這個展覽頂多也只能說是個起點. 不管是設計師, 還是廠商, 通路商, 和近來很夯的設計經紀人贊助支持台灣設計(週),  同時當然也歡迎有錢沒地方花的人, 或有錢想花在看得到的地方的人一起來. 大.家.一.起.來. 


睡不著怎麼不出去跑一跑就好?



2013年4月26日 星期五

也都愛









































或許是台灣不大
距離不夠遠
差異化沒辦法很大
也或許是某種不知道的原因
但時時總有會出現某些熱潮
一種排山倒海的熱潮
一種 "突然" 大家同時想做的事都類似了
短時間內會出現同質性很高的東西
這機率倒底可以有多高? 

並非那些事不好
要做那些事的理由都可以說出個所以然 也相當很有說服力
只是
突然間大家都愛老房子民宿 (保留以前對大家最熟悉的情感)
突然間大家都愛文創 (文創文創 全壘打~)
突然間大家都愛舊東西 (不覺得老東西很有感情嗎? 詳情請看 Midnight In Paris午夜巴黎)
突然間大家都愛 澳洲 working holiday (覺得想出去看看不一樣的世界)
突然間大家都想做設計經紀 (設計這一塊說真的就是很缺少經紀人)
突然間大家但想開咖啡店 (對咖啡就是有一種特別的情感)
突然間大家都想賣冰淇淋 (從小時候就很愛吃冰淇淋)
突然間大家都愛畫畫 (從小時候開始對畫畫就很有興趣)

只希望這一切都不是一窩瘋
如果大家都深研 台灣會很強大
這些事都很好 也沒有什麼理由阻止
大家都有各自的人生 有各自面對的狀況
就如同之前博士決定去賣雞排
也是挺不錯的
換個觀點
或許沒做過 也不知道會不會成
做做看 試一下也不錯啊
反正人生多體驗嘛
沒賣過雞排 怎麼知道自己適不適合賣雞排 更何況雞排可是門大產業
連珍珠奶茶都全世界流行了 美國麥當勞都要賣珍奶了
還有什麼不可能的

台灣是全世界便利商店最密集的國家
或許飲料店也可能是最密集的國家
但 最後我們的商品誰要買呢? 觀光客嗎?
不知道這裡會不會變成一個養老渡假的地方?
如果是 那好不好?
誰也不知道
總有一天也會知道



2013年4月15日 星期一

睡不著都在想設計. 屁~啦


















不論做哪些事, 生活怎麼過, 名氣有沒有, 金錢有沒有, 我們最終會到達同一個終點, 只是在這路途上我們想要用什麼來累積, 選擇用什麼累積.


科技和技術不斷在進步, 這進步多少是被逼迫出來的. 進步基本上是好的, 對人類是好的. 但因為商業的產生, 供給和需求的對應鏈, 人類心裡的滿足感需要不斷被填滿, 感官需要一直被新事物刺激. 有需求就會有供給, 有供給就會有需求, 這關係像是處於一種無線迴圈.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覺得自己作出來的東西, 對人類是有貢獻? 這問題是有些吊詭, 或許每個作出東西的人都覺得對這世界有貢獻, 不然怎麼會把它完成, 或者這問題實在也太嚴肅了.

何必想那麼多?

因為沒做出來, 誰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 像愛因斯坦發明原子彈時 也覺得這會帶給世界永遠的和平, 所以如果你有能力知道將會發生什麼事, 或許可以考慮從事算命師這項職業.

就產品設計這領域來看, 展覽每年不斷的進行, 設計師不斷的產出新概念, 新產品. 但我有點好奇, 這些新東西對這世界的幫助昰什麼? 這或許又必須回到供給和需求的關係, 因為廠商找這些大咖設計師作設計, 當然希望可以讓產量增加, 名氣變大. 因為沒有廠商會害怕自己太過出名. 反過來說, 學海無涯 不進則退. 如果你沒進步的話, 外人看起來就覺得你就退步了. 因為時間和商業上的對手是不會停止. 想像, 如果 apple 休息一年完全不推出任何新產品, 會發生什麼事?

在更新速度越來越快的情況下, 很多事情都是瞬息萬變. 科技更新速度越來越快, 要翻盤的難度也越來越低, 一不留神, 蠶食鯨吞下, 優勢很快就消失了. 我想某些台灣品牌或許很了解這道理.大家都很努力, 那為什麼會演變成這樣? 就像郭泓志在今年棒球經典賽上對韓國八局上被打爆的情況一樣, 你說郭泓志想被打爆嗎? 我不想, 他不想, 全台灣除了賭韓國隊贏的人想之外, 每個人都不想. 你說這些台灣品牌想要市占率越來越低嗎? 他們比我們任何一個人更不想. 但, 就是發生了.

寫到這裡, 我也不知道該怎麼作結尾, 除了保持樂觀繼續往前進之外, 真實的狀況有時雖然殘酷但卻也不得不面對.

某個計劃, 今年"照慣例"的去到了米蘭展, 但不知道什麼原因, 在各個較大的設計網站, 如 designboom 等等等並沒有曝光, 不知道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是宣傳不夠力? 還是之前的總監比較夠力? 如前段所說的, 大家都很認真做, 付出的時間和心力, 都想有所回報, 沒有東西是理所當然的, 沒了突破, 少了驚喜, 一昧打安全牌, 別人追上的腳步或許只會越來越近. 做的事大家都在看, 值不值得再讓人付出那麼多, 但, 或許不用計較太多, 閉上嘴, 先做了再說. 

工業設計或產品設計, 最開始的定義是要符合可以被大量生產, 考慮的點通常也是功能為導向, 並且在功能和外觀上達到一個最完美的平衡點, 但時間的推演, 很多事也會有些變化, 產品設計也是. 現在的設計或說從有設計以來, 都會有一些其他的聲音和支線加入功能為導向的主線裡, 科技的進步, 擴大了設計的限制, "基本上"只要銀彈夠多, 應該什麼東西都可以做出來. 多年以前CNC(電腦輔助加工) 都是用來做單件樣品用, 之後技術進步了, CNC成本變低了(但相較一般量產方式還是貴). 這時 apple 公司開了先例, 用 CNC 的方式來量產產品, 並且將這 CNC 這種製造過程紀錄起來並加上相關設計人員的解說, 讓原本在幕後較為神秘的那面, 產品製造過程和人, 搬了一些到了大眾面前. 這些變成了廣告的一部分, 變成了行銷的一部分.

大眾一直以來愛的是故事.

現代主義的造形線條都很簡化, 是因為當時的時代背景下, 所做的方向. 因為如果太過複雜, 製造成本會增加. 而接續下來的各式各樣的設計理念, 設計方向, 設計口號, 也都因為有各自的時空背景, 不過大概除了功能這個主線很少改變外, 其他的就較有起落. 設計包含著很多理性和感性的因素, 只要扯上感性, 通常就沒有固定的答案, 就跟宗教有些類似, 各種宗教就有很多分支, 只要你想, 你也可以創一個分支, 理由只需要是你的分支遵循的才是該宗教真正的教義, 但又有誰可以證明誰才是對的呢? 但宗教的意義和價值或許不在證明自己是對的, 而是心靈上的寄託和支持. 設計理念的狀況大致就是合久必分, 分久必和, 事情只要牽扯到人類, 時間一久一堆毛就不知道會從哪邊長出來,東西做久了, 會有兩種狀況發生,

一種是蛋塔效應, 不好意思, 蛋塔效應這類的事, 不是只發生在台灣, 設計早就發生過類似的事, 許久之前, 建築界的現代主義, 因為當時經濟蕭條, 簡單說就是沒啥錢蓋什麼有的沒的建築, 於是都出現用簡單的線段來蓋房子. 但過了幾年後, 經濟變好了, 有能力和條件蓋些不一樣的房子, 但很多人卻還是愛以前那種樣子的房子, 不管三七多少, 反正很多人就是想蓋那種直直方方的房子, 那變成一種流行形式, 就是潮.

第二種狀況就是, 有人跳出來覺得 "不, 事情不該是這樣的", 然後就會有新的思想, 不一樣的思想跑出來, 這或許也是人類可以不斷進步的原因. 而設計本質是創新, 所以這樣的情形出現也只是剛好而已. 但綜觀人類的歷史, 這樣的事, 宏觀的看, 每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次, 但發生的頻率相較之下還是比較稀少, 於公於私, 我們還是要為這些人拍拍手, 不管他們的目的是什麼.

而現今的設計, 跟藝術的關聯性多ㄧ些, 這股浪潮雖然也發生許多年了, 不得不提起 droog 這個設計團體, 雖然他們也不是最早把藝術性概念帶進產品設計領域的團體, 但或許可算是頗成功商業化的藝術設計團體, 雖然創辦人之ㄧ的設計總監離開了 droog. 但這20年的歷史, 位置卡的也算是挺牢固. 如果你看得到這篇文章, 表示你至少衣食無慮, 維持生命和生活的東西至少都沒有缺少, 天冷有衣服穿, 天熱有短褲穿, 有鞋子, 有襪子, 下雨有地方可以睡覺不會淋溼導致生病, 還可以聽聽音樂, 看看 youtube影片, 上上 facebook, 基本需求都是被滿足的, 套句 fight club裡的台詞,

"God damn it, an entire generation pumping gas, waiting tables - slaves with white collars. Advertising has us chasing cars and clothes, working jobs we hate so we can buy shit we don't need. We're the middle children of history, man. No purpose or place.

We have no Great War. No Great Depression. Our great war is a spiritual war... Our great depression is our lives. We've all been raised on television to believe that one day we'd all be millionaires, and movie gods, and rock stars, but we won't. We're slowly learning that fact. And we're very, very pissed off."

簡單說, 就是過頗爽.
很多重大的生命基本必需品都被發明出來了, 大概百分之10 的現代人需要的是要被填滿那無止盡的空虛心靈, 覺得空虛覺得冷嗎? 當然科技的發明並能維持一段時間, "通常"帶給人類都是好處多於壞處. 本來要用email當例子, 但這時候舉這種例子已經顯得很過時, 不拉風. 還記得沒有 youtube 的年代嗎? 靠~那時候要看個 Michael Jordan 的神蹟無敵拉干進球, 百大好球, 我同學要在拍賣上買別人收集的 VCD(沒錯, 是VCD 不是DVD, 也可以想見那畫質可以多好了), 但現在在youtube上就可以輕鬆看 HD畫質的兩千大好球, youtube上的好球剪輯不知道連續播半年播不播得完.

大部分設計師設計的項目大多是食衣住行育樂中的後兩項, 解決問題的設計佔的比例不算高, 注意, 不是沒有, 只是沒那麼高. 所以! 這時候又有人跳出來說 "design with the other 90% 設計師應該要為其他百分之90的人思考一下設計", 

但其他的人很多原因還是為這 10% 的人做設計服務, 而常態進行藝術買賣的人或許可說是世界經濟能力的前 5%, 設計服務基本上還是建立在ㄧ種供給與需求的商業行為, 西瓜靠大邊, 也不是多邪惡的事, 剛好而已. 1% 的美國人擁有 40% 的財產, 而這些人理所當然的也是藝術買賣的主要客群, 設計是一種商業行為, 不然設計出來的東西沒人買, 設計師怎麼過日子? 所以設計跟藝術牽聯上一點也不為過, 設計師們滿足了比較消費能力較充裕的人的需求, 解決他們的問題. 金錢真的不是多罪惡的事, 金錢可以幫助很多需要幫助的人, 為了賺錢沒作出什麼傷天害理的事, 大家都可以接受, 只是選擇罷了.  

藝術是極度感性的創作,很多時候都只是"爽" 就夠了, 那什麼是爽? 新東西會爽, 美的東西會爽, 超越的東西會爽. 但, 前提是要有人看到. 撐得夠久, 有人會看到; 時機對, 如同 Linsanity 也會被看到, 做藝術比打籃球幸運的是, 籃球員的黃金時期就只有那約莫10年的時間, 年過 30才被找進 NBA 打球, 雖然還是無比強, 但都已經很難打出什麼名堂, 很多東西都需要累積, 總冠軍, MVP 那些虛名也是. 但這難度不低, 因為 NBA 不會放任任何籃球強者不去 NBA 打球的機會. 


睡不著怎麼不去旁邊玩沙就好?



2013年4月10日 星期三

,



能為之而不為 謂之惜
喜為之而為之 謂之幸
如果有能力做某些事而不去做 有些可惜
如果喜歡做某些事而做 很幸運






得到些什麼
失去些什麼
或者兩者都兼得







有時候
廚師端出了覺得最好的菜
但吃的人不覺得好吃
有時候是吃的人不懂得吃
有時候廚師其實煮得不好吃
有時候只是兩者間口味不合
有很多方式可以解決這問題
吃的人有一天突然了解那味道
廚師改變一下煮出來的味道
或者煮給欣賞那味道的人
有時候只是還沒等到懂那味道的人
如果吳寶春先生沒有 在國外 得那個獎
不知道有多少人懂他麵包好吃之處







當手黑了
你就會想待在手黑的地方再一陣子
最近 發現 時間不太夠用
思考的時間變少了
空白的時間變少了
醞釀的時間變少了
需要想些解決之道



2013年3月24日 星期日

Dj.




不論做任何事任何決定
每個人都有意見
每個人都有他的想法
每個人都有嘴
怎樣都可以說出些什麼
只要用著否定的語氣講些什麼
似乎就可以表達自己比較高明
錯了
說別人的不好
並不代表你比較優秀







今天去了沙灘
同時段有一群菲律賓人跟一個媽媽帶著兩個小孩在我附近
菲律賓人是至少是超過25歲的大人 
很享受在海水裡的時光

而那兩個小孩或許是太小了
或許是我不知道的原因
他們都只能在不能碰到海水的沙灘上玩
其中一個較小的男孩只能撿貝殼然後丟到海裡
他很想玩水
但後方的媽媽一直勸阻他做這件事
嗯...
我希望這樣的事不會發生在我小孩身上







不是沒被看到
是還沒被看到
不是沒被看到
也要努力被看到
因為努力做出一些成果
努力為那些成果做些什麼
這樣好像比較對得起那些成果







不管如何
這個時間的巨輪還是會不斷前進







Django unchained 絕殺令
真的太精采了
如果你喜歡Quentin Tarantino風格的片
絕對不要錯過這片
太優秀了
他真的是奇才阿
另外電影配樂也好聽快炸掉了

2013年3月11日 星期一

it's a metaphor



除非生命到了盡頭
不然很多事都還不是終點
再那之前
都還是累積
都只是過程
沒有所謂徒勞無功的事







堅持不是件容易的事
你不知道你必須堅持多久才看的到成果
也或許都看不到
一年算堅持嗎?
兩年算堅持嗎?
或許當你下定決心開始做某件事的時候
都用著挑戰的態度做事
可算是堅持
一直保持狀態的職業球員真的很不簡單







最近生活充斥著世界棒球經典賽 跟 核能議題
這兩件事還是有些關聯性的
有人是一日球迷
那何嘗沒有一日反核迷?
似乎理盲的人還是會存在的
似乎反對核能就表示自己比較有想法?
希望這些事不會像是多年前的葡式蛋塔
希望多年後人們不會回想這件事是
"喔~我那年有去參加反核遊行
還蠻好玩的~"
就如同那年的消費卷
如今有誰去追究那消費卷對台灣產生多少幫助呢?
我們能不能再看遠一點 再大一點
大家一起努力
真心希望
台灣能更好
不要放棄



2013年2月19日 星期二

space




我們的人生可以把時間
用來羨慕人
用來忌妒人
用來怨天尤人
用來做自己想做的事
(雖然人不知道想做什麼的時候
別人問起時 都會回答想做自己想做的事
而且通常別人都會買帳)
但到後來終究不免一死







人是英雄 錢是膽
錢不是 最 重要的事 真的不是
它只是工具 一個不錯用的工具
一個擁有後方便做許多事的工具
但也不是沒有這工具就不能做事
喝酒會多 賭博會減
明明就只買了一箱啤酒
大家問一問 算一算 怎麼會有喝了40幾罐?
這些從表哥口中說的俗語
覺得不無道理







有人在很短時間遊歷了很多地方
有人花了一年的時間玩了全世界
但我想遊歷的心情或許更重要



2013年2月4日 星期一

lo lo lo lo lo lo



除了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
其實沒有那麼多人在乎你做了些什麼
經歷了什麼
面臨過什麼
痛苦過什麼
大多數的人的手通常是用來拍手喝采







-
有人做設計服務
有人得很多獎
有人兼職手作皮件東西
有人做東西出來販賣
有人以材質為賣點
有人以工藝為賣點
有人以傳統產業為賣點
有人
有人做品牌規畫
那...







-
小時候看過魯邦三世這部日本卡通
反正魯邦三世就是一個雅賊就是了
對於峰不二子很迷戀的男人
有一集印象很深
但故事細節以經記不太清楚了
故事內容似乎是法國要送給美國一瓶很珍貴的紅酒
魯邦三世一夥人就去偷了那瓶紅酒
並用另一瓶廉價紅酒掉包
那瓶珍貴紅酒的開瓶儀式還有電視現場轉播
魯邦三世一夥人還很靠北的想跟另一頭美國人同時間喝下紅酒
可以同時感受到天堂與地獄的差別
沒想到
那瓶珍貴紅酒因為保存不好
已經變酸

那一頭的美國人
卻大聲的稱讚紅酒味道

有時候頭銜 名號還是重要的
至少可以騙騙大多數的人
但永遠騙不了自己



2013年1月23日 星期三

T




在ㄧ句中文中夾雜著英文 聽來實在有趣
"你要 take picture了嗎?"
"這裡 so many people"
如果我們的生活 只 剩下假日要吃哪家店
哪家好吃的餐廳
那麼或許就如同那中英文參雜的句子
畫虎不成反類犬







-
三日不讀書 面目可憎







-
職業網球 (或其它職業運動)
有點像是人生的濃縮版
運氣球 挑戰權 誤判
當下有時不能怎麼辦
除了要耐住性子好好打下ㄧ球外
還有很多選擇
有時候ㄧ場比賽可以三盤解決
有時候卻要打到第五盤延長賽
有的人天分高
有的人訓練很久 也沒辦法打贏
現今世界網壇前四名的網球員
完全像是另一個層級的球員
這四個人包辦了過去近10年絕大多數的大滿貫冠軍
但能說其它人都不認真訓練嗎?


 

2013年1月18日 星期五

!/!4



踏實 興奮 想念 分享 自在
這是 2001年 Elton John的單曲
Rober Downey Jr. 還沒演鋼鐵人
並從幾年前吸毒事件的低潮開始回歸的表現
或許可能這樣
成就了他今日的魅力
不過像劉德華那樣也是不錯的啦







-
如果
我們只需要看早餐店 便當店
桌上擺著什麼報紙
電視播著哪台新聞
就大概猜想他們是支持什麼顏色
這樣是不是很恐怖?
話雖如此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店家現在什麼報紙都買
電視也隨機跳轉
或只是我太敏感了?
我只想說 自由 是件很珍貴的事
如果非得用失去這件事來體會
代價或許有點太大了







-
Your time is limited, so don't waste it living someone else's life."
 Steve Jobs
生命有限 
把時間花在值得的人事物上



2013年1月13日 星期日

i'm a bible salesman



在某個午後
某家咖啡店裡
在非常大的開放桌上
店裡的老闆
正用著菜單教店裡的年輕服務人員英文
草莓 strawberry
berry就是莓類的
吸管怎麼說?
水煮蛋
杯子
玻璃杯
刀 叉
餐巾紙
等等等
聽著那兩位年輕女孩發著聽起來不甚純熟的英文
有時覺得相當有趣
似乎可以從那口音中
感受到進步和些許的純真
其中一位女孩77年次 她男友似乎68年次
但她沒有很在意這年紀上的差異







-
Gangster Squad 風雲男人幫
是部商業片
劇情不會超乎你想像太多
導演跟演員的表現就很顯得很重要了
我喜歡劇情的節奏 運鏡
Ryan Gosling 依舊如同在 Drive落日車神般裡的角色一樣
帥 不羈
這樣的角色對他來說好像就跟喝水一樣
雖然我也喜歡他這樣的感覺
但一直演這樣的角色 好像也會膩齁
黑幫老大果然還是要有歷練的人才撐得住角色
Sean Penn 很不賴
但是不是非得到電影院欣賞

"?"

IMDb 7.3分啦



2013年1月7日 星期一

you only live once



不同的選擇成為現在的你
當年跟我一起參加政府的計畫
一起到RCA念書的兄弟
跟我選擇了一條幾乎很不同的路
我沒選擇去國防替代役-沒去科技公司上班三年
他去了

因緣際會之下
我跟他國防替代役的公司當了一個月的同事
然後我離職
參與了些展覽的東西
去了 Art Lebedev. Studio實習
之後去倫敦拜訪朋友兩個月
又因緣際會之下
跟朋友們一起幫忙一個朋友佈 Selfridges百貨的櫥窗
回國後
之前的科技公司不想我回去

還是去了另一家科技公司
私下參與展覽 參與跟工藝師合作的計畫

前陣子跟我那位兄弟見面的時候
他貸款買了一部車
我想人無時無刻都在選擇
選擇早餐 選擇出門 選擇買一件衣服 選擇打電話
選擇喝酒 選擇
能確定的是
有些決定做了就比較難重來一次齁

沒有正確的決定
只有不後悔的決定

好像第一次從英國回來之後
在同ㄧ個地方停留的時間
都沒有太久
不是刻意的安排
而是時候到了



2013年1月1日 星期二

謝 致



這天終於還是到來了
從第一天到這裡的時候
就是期待這一天的到來
但真的到達的時候
內心情緒是有些複雜
高興終於告一個段落
但這意味著告別的時間到了
離開很容易
告別不簡單

不用在很多灰塵的塑膠地板 先鋪上一層睡袋
然後在睡在上面的睡袋上 靠著外套折成的枕頭上

不用在早上七點30分起床 收拾好兩個睡袋
然後按下鐵門的上升鈕

不用在有洗衣機 有工作服換衣間
和不是太過乾淨的廁所 洗澡

不用在除了洗澡和吃飯的時候 都戴著口罩的生活

不用在深呼吸的時候 害怕太大口會吸進粉塵

不用在早上7點50分 猶如秋名山上 AE86的熟悉度
騎著7分鐘的山路 完成吃早餐的任務

不用在睡覺的時候 忍受著皮膚跟衣服接觸時
FRP細微粉末帶來的刺痛感
 
不用再呼吸空氣中隨時隨地都充斥著化學味道

不能再不思考午餐跟晚餐要吃什麼

不用再拿著 2.3公斤的機器 五分鐘移動 10公分的阻力
全神貫注的考慮著精準度
就這樣挖了 200多個洞 估計超過10000公分

不用再拿著銼刀 試圖將 245個洞的曲線磨順 將角度磨準
大拇指到現在還是帶著微麻的感覺

不用再用補土補好不順的線段 和 模型的瑕疵

不用再用不符合人體工學的角度
用著一定力道且快速的將線段磨順
然後偶爾被自己挖的洞卡到手 擦撞到手

不用再拿著鑽孔機 鑽 500多個洞

不能再跟一群待我如家人的人們 中午 晚上的時候
喝杯保力達B+維他露P 並看著免費精彩的脫口秀

離別前
把握著最後的一些時刻
買了三組 保力達B+維他露P 和一些飲料
跟他們喝了最後一杯的提神飲料
跟裡面的人們都聊天了一下
說著鼓勵我的話
說著有空也要來找他們玩阿 縱使我們都知道這不知道會是什麼時候
說著不要忘記他們阿 縱使我只是短暫的過客

財哥 隆哥 文哥 郭老師 阿敬 阿榮 順仔 眼鏡仔
還有其它沒那麼多交談的人們
感謝你們這段時間的照顧
現在想起來
如果沒在這裡 我無法確定我有沒有辦法走到這一步

我很高興我的人生中有這段時光
這段時光對我來說很重要
也確實影響了我